中实社历史专刊:四起三落初心不改 一代风范永励后人--洪学智将军纪念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实社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6日    

中实社历史专刊(首席记者侯震斌 王红卫 赵建军 特约记者王卫卫 赵中芳郭永昌)洪学智,安徽金寨人,1913年出生,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奠基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也被人称为“六星上将”。

             中实社历史专刊:四起三落初心不改 一代风范永励后人--洪学智将军纪念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洪学智从21岁担任军政治部主任到去世,长期在我军高级领导岗位上担任重要工作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对我军的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及教育工作均有重要建树洪学智是金寨英雄儿女的杰出代表,是金寨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曾两度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是掌管钱财最多的一位军队领导。他经常告诫自己和下属:“人生一世,可能什么情况都会遇到,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宽容之心待人、敬业之心做事、敬畏之心律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贪图小利。”他带头执行廉政规定,精心为国家和军队理财,从不利用特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楷模。有诗赞道:两授上将垂青史,一代风范励后人。

   缘于此,家乡人民专门为其修建了“洪学智将军纪念馆(简称“洪馆”)”,它是金寨革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洪馆”最大特点是以丰富的革命文物和历史照片作为其展示的主体内容。据了解,将军家人一共无私捐献给金寨革命博物馆珍贵文物644件,其中一级革命文物31二级革命文物51三级革命文物80件(套)。“洪馆”还按实际尺寸,对洪学智的书房和卧室进行了场景复原,人们可以近距离了解将军生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洪馆”展示的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一段革命历史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历史故事,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展示和“讲述”洪学智将军的光辉人生

由于大家可能听过、看过很多有关洪学智将军带兵打仗、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的战斗故事,因此,本文就选择一些大家应该是很少见到或者说是鲜为人知的文物,并给大家讲一讲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 四起三落   初心不改 

 大家都知道,洪学智的一生功勋卓著、灿烂辉煌。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他的一生也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他的一生历了三次大的政治劫难。面对四起三落的人生,洪学智始终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始终坚持以党的事业为重对党忠心耿耿,把个人得失荣辱置之度外,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第一次政治劫难是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在批判张国焘错误路线,洪学智被错误关押审判。19373月,西路军失败的消息传到延安,红军大学政治部在布置批判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时,把矛头指向了红四方面军广大的干部和战士正在红军大学学习的许世友、洪学智等红四军6位高级干部被错误关押、判刑。徐向前说:这是个冤案。不久,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们平反。应洪学智要求,毛主席同意洪学智仍留在抗大学习。“红大风波”让毛泽东认识并了解了洪学智,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用人之际,毛泽东会想起洪学智。  

“洪馆”展示了一幅毛主席在抗大讲话的照片洪学智1954年在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期间与老战友许世友的合影以及延安苏维埃政府机关报《新华报》193769日关于“红大风波”的报道。   

第二次政治劫难是庐山会议后因受彭德怀冤案牵连洪学智被撤职、降职。1959年庐山会议(八届八中全会)后,洪学智因没有揭发彭德怀而被撤销军内职务。19605月,又被下放到吉林省地方工作,任省农机厅厅长。有人问他:从后勤部部长到一个省当厅长,你不觉得亏吗?洪学智说:“参加革命不是为当官,只要是有利于革命工作我干。不论做什么官,干什么工作,不是为了把国家建设好让祖国强大起来使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吗?”他对降职使用看得很淡,没有半点怨言说:“只要有工作干,能为党和人民继续做事情,也就别无所求了”。

“洪馆”展示了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庐山会议会场照片

第三次政治劫难是“文化大革命”中洪学智遭受长时间关押批斗并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在“文化大革命” 中,洪学智被作“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和“吉林省最大的走资派”,再次遭到残酷打击和迫害。在此期间,洪学智不仅遭受到造反派时间关押批斗,1970被下放农场劳改。直到19725月,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下,吉林省革委会负责人被迫将洪学智调回长春。在回长春写检查的过程中,吉林省革委会负责人仍然继续刁难洪学智,直至19748月,才任命为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

“洪馆”展示了人民日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报道;展示了洪学智从农场回长春后在家里写检查的照片以及1973年春节期间、洪学智夫妇在长春与回家探亲的儿子洪虎儿媳徐晓锋的合影。

二、情同手足  情深似海

洪学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却又侠骨柔肠。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坚持真理。在革命队伍中,他关战友同志,与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衷心爱戴。

(一)

周光,又名周干民,金寨县果子园乡人。生前曾任吉林省副省长。1933年秋,周光在任红四军第10师政治部民运科长期间,因涉嫌放3个土豪被师里判处死刑,只等军政治部批准就要执行时任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视察该师了解到周光家境十分贫寒革命态度坚决的情况后,觉得事有蹊跷,当即决定对此进行调查后再处理。一个月后红军在一个山洞里将3个土豪抓获,经审讯证明此事与周光无关,洪学智遂撤消了红10师对周光的判决,还周光一个清白。事后,洪学智把周光留在军政治部工作,先任宣传科长后任民运部长。

“洪馆”展示了老红军周光的照片以及洪学智在周光去世10周年时撰写的一篇纪念文章题目是《周光十周年祭》。

  (二)

“洪馆”还通过一组连环画“讲述”了洪学智雪山5名红军战士感人故事19362月,红四军第二次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气温低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或大雪或冰雹,气候变化莫测。解放后担任湖北省军区顾问的苏德洪回忆:在长征路上,我给洪学智当勤务员。翻越夹金山时,有6个战士倒在风雪路旁。洪学智不忍心把战友们丢在那里,命令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们抬下山。到了山下,找到一个可避风的磨房,我们烧水煮青稞,磨房里慢慢地暖和起来有人发现有个战士手指动了一下。洪学智得知后,立即叫大家为他做人工呼吸、灌姜汤,最后终于救活了这个战士。洪学智说,既然能救活一个,说明其他人也有救。于是就和大家一起努力,最后又救活了4个。

(三)

王新兰是开国上将肖华的夫人。她9岁参加红军,在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工作。长征时,她才12岁。过草地前,王新兰得了重伤寒高烧不退,政治部宣传队提出让她就地在老百姓家养伤。洪学智知道后不同意,说:这个小姑娘是我们宣传队的骨干,一定要带她过草地。宣传队没人抬,就由政治部干部轮流抬。就这样,王新兰随红四军政治部过了草地。王新兰说:我的一生有两个恩人,一个是叔叔王维舟,他带我参加了革命;一个是洪学智,在长征时救了我的命。

“洪馆”展示了王新兰子肖云的《我的母亲》这本书,书对洪学智救护王新兰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四)

在朝鲜战场上洪学智分管志愿军总部的安全,他对彭总的安全十分关心,曾经两次救过彭总的命。

志愿军司令部搬到大榆洞后,多次遭到美军飞机的轰炸。考虑到彭总的安全,洪学智在彭总住房外十几米的地方挖了一个防空洞,有紧急情况就让他进去隐蔽。但彭总总是不以为然,三番五次训斥洪学智。19501124日下午,4架敌机在大榆洞上空转了几圈飞走了,黄昏时又来转了几圈又飞走了。这些情况,引起了洪学智的高度警惕和戒备。第二天天未亮,洪学智就让人把彭总的军用作战地图移到防空洞,自己又去动员彭总转移,彭总还是不肯去,说洪学智多管闲事。洪学智无奈,只得命令卫兵强行将彭德怀架着拖进防空洞。1125日清晨5点多,几架敌机呼啸而来。洪学智和彭总刚进洞,成吨的凝固燃烧弹便投向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一片火海,彭总的办公室瞬间化为灰烬。彭德怀激动地抓着洪学智的手,说:“洪大个儿,今日不是你,老夫休矣!今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洪学智回答说:“以后再挖防空洞,你就不要再骂了”。就是在这次空袭中,彭总的秘书兼俄文翻译、毛泽东长子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28岁。同时遇难的还有作战参谋高瑞欣。

 (五)

洪学智与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是亲密的战友。解放战争初期他们都在辽西军区工作,邓是司令员洪是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时期,邓是7纵司令员洪是6纵司令员;四野南下成立十五兵团时,邓是司令员洪是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俩人朝夕相处亲密无间。19508月,洪学智受叶剑英委托到中央军委汇报工作,被邓华从北京前门火车站拉入志愿军。巧合的是在朝鲜战场最危险的一刻,洪学智成了邓华的救命恩人。

5次战役发起前,邓华视察前线作战部队一直到午夜1点钟才回到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空寺洞。他搬了一张行军床,与洪学智同住一个房间。凌晨5点多,洪学智听到防空哨枪响,紧接着又听见飞机轰鸣声,马上意识到敌机来袭击。他猛地从床上跳起来,而此时的邓华睡得正香叫不醒他。洪学智急了,一下子把邓华的行军床掀翻了,惊醒的邓华跟着洪学智跑向防空洞。敌机走后,回屋一看,邓华睡的地方被子弹打了好几个洞,行军床也打了一个窟窿。邓华说:“老哥,今天要不是你,我大概已上西天了。”

“洪馆”展示的有彭德怀邓华的照片。

    三、心系群众  情牵故土

   洪学智热爱人民系故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常说:“我们国家谁最好?人民最好,老百姓最好。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老百姓”严冬来临之际,他向老区人民送去御寒的棉衣棉被;缺医少药时,他向老区派一支支解放军医疗队。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没有忘记大别山这块红色的土地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长眠在故土之下的战友......

   (一)

洪学智解放后曾7次回金寨看望父老乡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洪学智第一次回金寨是在19538月。当时他奉中央军委命令,到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去南京前,他先回到金寨,去看望自己的姐姐和乡亲们。殊不知,他姐姐早在1942年就去世了,为了不影响洪学智的工作,外甥吕兆斌、堂兄洪学祥都在信里隐瞒了这一情况。当时金寨交通落后,洪学智从县城步行30多里赶到双河老家。他得知姐姐已经去世,十分悲痛。区委领导提出:“家乡刚解放,社会治安比较复杂,请将军在区委机关食宿。”洪学智说:“我是请假回来探亲的,如果食宿都不在家里,那还叫什么探亲呢?”他谢绝了县区领导的安排,就住在堂兄洪学成的家里。

19864月,洪学智带着夫人张文和3个儿子,第二次回到金寨。

“洪馆”展示了他在小河口村旧址与双河镇乡亲们一起的合影以及洪学智在梅山水库大坝上的留影。

199010月,洪学智3次回金寨,视察双河区缫丝厂。

199112月,洪学智4次回金寨,参加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奠基仪式。

19946月,洪学智5次回金寨,冒雨视察金寨红军纪念堂。

19974月,洪学智6次回金寨,参加由他自己动员的全国政协委员高敬德出资援建的双河职高“敬德楼”竣工仪式。

“洪馆”展示了洪学智亲的“敬德楼”外景。

20025月,洪学智带着夫人和3个儿子7次回金寨受到县领导和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2004年,洪学智因病住进了301医院。他对女儿洪炜说:“如果身体能好起来,我还想再回一次金寨。”在他清醒的时候,他对儿子和秘书留下遗言,死后把骨灰送回金寨,与自己的父母、战友葬在一起。 

“洪馆”展示了他到达金寨宾馆时,与献花的少先队员亲吻的场面(照片)

    (二)

洪学智十分关心老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十分关心革命老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984年深秋,洪学智得知家乡甲亢老年痴呆妇女子宫脱垂三种地方病比较严重的情况后,心情十分沉重,他说:再穷也要把病治好,一个家有一个病人,这家人就穷定了

1985年春,总后卫生部为金寨派出医疗队。随后,又向湖北红安、江西井冈山、山东沂蒙山等革命老区派去了医疗队。洪学智把金寨作为试点,把派医疗队推广到所有的革命老区。 

在金寨,有一个真实的“白毛女”的故事。主人公名叫李绪英,产后出现尿漏,整天裤子湿透,难以见人,她躲进山洞,度日如年。孩子18,她在山洞里住了18年。二医大医疗队来到李绪英的家乡,长海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昭梅把她从山里接出来,洗净身子换了衣服,成功地为她做了手术。王主任临别那天,李绪英恳求医疗队留下一顶军帽和一颗红星,军帽她要供奉在神龛上,红星她要别在胸前。

“洪馆”展示了李绪英当年住过的山洞(照片)、王昭梅1986年到金寨回访时与李绪英的合影(照片)以及二医大医疗队与当地干部的合影。

(三)

洪学智不仅关心金寨下一代的健康关心所有革命老区的孩子和教育。

在北京大学至今仍然流传着洪老家赞助8老区贫困大学生的故事。1994年,洪学智家人向北大党委领导提出希望赞助北大贫困大学生的心愿。按洪老要求,赞助学生必须来自革命老区,家庭特别贫困,学习成绩特别优良。洪老和夫人张文一人负责一个,其他的由子女们负责,每月100元,一年1200元,一直赞助到大学毕业。那个时候的100元,恐怕至少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啊!1996年春节,洪老把8个学生接到家中亲自给他们讲话,鼓励他们好学上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讲完话后,还留他们在家吃饭,不断给他们挟菜。

“洪馆”展示了洪老与8助学生的合影。

为了改变金寨的教学条件,洪学智除了动员全国政协委员高敬德出资援建双河职高“敬德楼”外,还动员全国政协委员张勋贤出资在金寨全军乡建设“勋贤中学”。

(四)

洪学智十分关心同志,平等亲切待人。他身边工作人员王修圣患肾衰竭,需要做肾移植手术。洪老说:“你虽然是我的管理员,但你是组织派来的,你现在得了病,我给你向组织写报告。”与此同时,洪学智全家赞助王修圣1.3万元。王修圣说:我要不是在洪老身边,早就死了。

“洪馆”展示了洪学智与王修圣下象棋的照片。

(五)

洪学智爱护人民,也热爱家庭。他与夫人张文在长征草地上结婚,相濡以沫70年,在军中传为佳话。妻子眼里他是一位好丈夫,子女眼里他是一位好父亲,孙辈眼里他是一位好爷爷。

19397月,为了不影响部队通过敌人封锁线,洪学智含泪将出生才一个多月的大女儿洪醒华丢在老乡家1946年,新四军北上时,将二女儿洪彦丢在苏北老乡家解放才把她们找回

“洪馆”展示了1952年洪学智夫人张文与从老百姓家找回的大女儿洪醒华、二女儿洪彦的合影。

19468月,在黑河剿匪时,洪学智亲手接生了女儿洪炜。“洪馆”也展示了洪炜4个月时的一张照片。

    四、 言传身教   永励后人

    洪学智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顾全大局,淡泊名利,任劳任怨;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系百姓;始终保持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生活俭朴,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和人民公仆的典范

在洪学智身边工作了21年的秘书、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邢奇宝说首长有8条铁令:1、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的什么人,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2、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的钱请吃请喝;3、部队和下级送的礼一律不收;4、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账不结清不走;5、下部队严格执行“四菜一汤”;6、就餐摆酒一律不喝;7、饭桌上不许有剩饭;8、出差不允许子女搭车。

  (一)“洪馆”展示了洪学智及其家人“盖”了三一床毛巾被伴随十多年一床鸭绒被成为“传家宝”一床皮褥子用了十七年一只柳条箱,这些就是广为流传、感人感人肺腑洪学智将军“四个一”的故事。

一是一床毛巾被“盖”194910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解放了广州。洪学智用自己的津贴在广州购买了一床毛巾被。洪学智带着这床毛巾被跨过了鸭绿江、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参加了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的学习,这床毛巾被还陪伴洪学智度过了初任总后勤部部长和下放吉林担任农机厅厅长那些难忘的岁月。“文革”中,他把这床毛巾被送给了大儿子洪虎夫妇,后来又传给孙子、孙女。九十年代,洪学智的夫人张文从洪虎家把这床毛巾被取回、保管起来。一床普通的毛巾被用了60多年,“盖”了3代人......可见,洪学智将军的生活是多么的朴素!

二是一床鸭绒被伴随十多年19481月,时任六纵司令员的洪学智率部解放了辽阳,战场上,他缴获了国民党军官的一床鸭绒被。当时,鸭绒被的被套已经破损,平津战役结束后,将军夫人张文花了20多元钱在东安市场买了一床新被套。就这样,这床鸭绒被伴随着洪学智度过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直至抗美援朝,前后用了十多年。

三是一床皮褥子成为“传家宝”195010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邓华、洪学智的指挥下,共4个军、3个炮兵师按西线、中线、东线3个方向秘密渡过鸭绿江,向预定作战区域开进。进入朝鲜前夕,洪学智在丹东购买了一床狗獾皮褥子,以抵御朝鲜冬天的寒冷。回国后,洪学智一直将它保管着。九十年代,孙女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洪学智就叫张文把狗獾皮褥子送过去、铺到孙女床上,让她使用。孙女病愈后,他就把这床皮褥子收藏起来、留存至今。

四是一只柳条箱用了十七年1959年,洪学智担任总后勤部部长时,张文在北京西单商场购买了一个柳条箱子。后来,这个箱子伴随着洪学智将军在吉林工作了17年,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

(二)洪学智经常到部队、到地方去开展调查研究,遇到部队与地方领导送礼,他都一概拒收。有一次,洪学智下部队,在乘车返回的途中,发现车子上多了一小口袋花生,他立即追问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报告说,这是基层官兵的一点心意。洪学智立即火了:“我们到部队,吃住都在部队,给人家添了那么多麻烦,走了还拿部队的东西,哪有这样的道理?”洪学智说:“现在,社会风气有不好的一面,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但咱们自己一定要做好,不能让人背后戳脊梁骨、说闲话。我现在管的是全军的钱物,到部队里去哪怕是拿一点东西、占一点便宜,官兵们会怎么看、怎么想?如果身居要位的人这个拿一点、那个占一点,必然会带坏部队风气。部队的风气坏了,还怎么指望他们去好好打仗?” 以后,洪学智还多次拿这件事教育大家严守他的“八项铁令”

还有一次,洪学智到内蒙古视察,当地领导安排他参观了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厂领导准备了几件羊绒衫,想请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转给洪学智,希望他能够帮助扩大宣传。主席征求洪学智随行人员邢秘书的意见,刑秘书说,首长不会收的,您还是别去碰他的规矩。主席坚持说:“这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产品,是请首长帮助扩大宣传的,我直接去跟他解释。”最终,羊绒衫还是被悉数退回了。事后,主席感慨地对邢秘书说:“还是你对老首长了解得深,不过,虽然礼物被拒收了,可是我内心里却更加敬重他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的确让人钦佩!”

洪学智每次到部队检查工作,都是到食堂与干部、战士一起用餐,并且主动结算费用。一次,天山之行,车队出发已经大半天了,洪学智忽然得知还没有交伙食费,顿时勃然大怒。返回去补交已经不行了,无奈之下只好狠批秘书。随行的领导想解释几句,不料越解释、洪学智越发火。他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党的要求讲到个人操守,摆事实、讲道理,滔滔不绝,整整讲了三、四个小时。从那以后,随行人员都要互相告诫、彼此提醒:吃饭千万不要忘了交费,而且一定要手里捏着凭据才能离开。

洪学智下部队,一向坚持轻车简从,反对前呼后拥;招待用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规定,不准突破、不搞变通。有一次,到总后的一个直属单位去调研。第一天晚餐,按正常速度上菜,两道菜之间相隔时间比较长。洪学智吃过四道菜后,说:吃饱了,起身便走。单位领导明知菜还没有上完,也不便明说,只好陪同离席。第二天晚餐,上菜速度加快了,不等洪学智吃饱饭,已经上了六、七道菜。洪学智问,昨天上四个菜不是很好嘛?今天怎么搞的?为什么要增加?到了第三天晚餐,虽然还是四道菜,但是每道菜都换成了一大盘子,并且每一个大盘子里面都放了好几样菜,成了一个大拼盘。洪学智问,你们还有比这更大的盘子吗?单位领导开始说有,但很快琢磨出这是批评的意思,便连声说没有了、没有了。洪学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想让我吃好点、多吃点,是一片好心,但是菜多了,一是破坏了规矩,二是造成了浪费,三是有可能损害健康,何苦呢?随着物资的丰富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有人劝他不要太较真,可以变通一下。洪学智则说,不管物资多么丰富,社会风气怎么变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

洪学智平常迎送客人,都是自掏腰包,设家宴招待。一次,洪学智率团赴美访问,临行前,他把外交部领导请来商量访问的事情,总后领导建议公款招待一餐,洪学智硬是不同意,最后还是在家里设了便宴。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会客室放了一张圆桌后,师傅送菜都进不去,只好请客人代劳。

2000年,《洪学智回忆录》出版,作为晚年的一件大事,洪学智很高兴,准备设宴招待编辑人员。他谢绝了各种建议,不去宾馆饭店,也不去内部招待所,坚持在家里宴请客人。虽然没有名贵的菜肴,却充满了感人至深的真诚与热情。这一顿饭,给所有在场人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深深的思考......

【作者(收集整理者)简介】胡遵远,系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和金寨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六安市党史教育宣讲团成员、政协委员、作协会员,曾任金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法制办公室主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中共金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寨县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先后被授予“全市服务工业发展先进个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个人”、“六安市优秀政协委员”、“六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才招聘- 广告服务- 人员认证首页

版权所有:实事求是新闻社 投稿邮箱 ssqsxws2021@163.com   新闻登记号65403059-000-10-21   地址:中国~北京 监督电话:13161461316
欢迎来本社投稿,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