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征先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简史和重要意义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6日    

中国实事求是新闻社安徽讯《首席记者侯震斌》10月6日金寨报道,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地、“六星上将”洪学智的出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该县先后有10万多英雄儿女参军征战,绝大部分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的烈士就有11000多人,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全国烈士总数的五十分之一。今年424日习总书记视察该县时,深情感慨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安徽长征先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简史和重要意义

金寨的红色历史源远流长,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红色资源积淀厚重,红色基因灿烂辉煌。金寨县党史县志档局作为全县档案业务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金寨县档案馆收集珍藏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资料。

 进入库房大门,掀开档案卷宗,我们可以迅速地翻阅到红25军的军旗、长征线路图、使用过的武器、公文包,等等。

        安徽长征先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简史和重要意义

 

        安徽长征先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简史和重要意义

 

提起长征,人们往往注重的只是红军“三大主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那就是诞生于我们安徽金寨的红25军。

25军,1931年建立于金寨县麻埠镇,原属红四方面军编制。193210月,其7374师随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红25军。

19341116,根据中央指示,红25军高举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挥师北上、开始长征。1935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193583,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随即北上,915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它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它的不朽功绩,主要表现:是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是长征先锋;是唯一一支增员的中国工农红军;是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豫陕、鄂陕边区十余县)的红军队伍;是唯一一支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红74师的红军队伍。红25军的长征非常特殊,意义特别重大。

一、红25军作为 “宣传队”,不仅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而且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25军在长征途中,非常重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为长征的胜利和创建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3411月下旬,当红25军长征经过河南泌阳时,当地有许多地主豪强盘踞围寨,且配有大量武器,不时地对红军进行骚扰阻拦。针对当时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红25军召开紧急会议,政委吴焕先反复强调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打土豪、不进围寨,沿途所需粮食一律购买。政治部主任郑位三还根据《宣言》精神,亲自给围寨组织写信,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晓以民族大义、促其保持中立。他还将当时党的规定不进围寨、不打土豪、公买公卖等有关纪律,编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口号或顺口溜,让宣传队一路宣传或喊口号。正是红25军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政策、出色地做好了宣传工作,因此,不仅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而且避免了地方武装的纠缠,使部队赢得了时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上述的传单、布告,实际上就是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时的施政纲领。它对宣传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参加根据地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19355月,省委书记徐宝珊病逝后,省委书记即由红25军政委吴焕先担任。吴焕先牺牲后,省委书记又由军政委程子华担任。在红25军长征途中,省委对军队实行了直接领导,在军事斗争为主的长征途中,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减少了领导层次,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又从政治上、组织上把红25军紧紧地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对红25军及早取得长征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安徽长征先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简史和重要意义

   二、红25军长征中,执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的配合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长征。

  25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西征甘肃,有利的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中旬,当红25军从《大公报》上获悉主力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立即按照省委的既定政策,挥师挺进甘肃境内,攻天水、占秦安,进而切断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并且坚持18天之久。这一行动,使敌人大为震动。蒋介石慌了手脚,从726日至810日,接连从成都发出五道电令,最初要求加强西安、宝鸡、汉中至西安的碉堡封锁,防止红25军向甘肃进发;继而督促陕西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红25军的军事行动起到了吸引敌军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敌人对中央红军的压力。切断西兰公路后,又迫使担负堵截中央红军北上的敌军不得不一再调兵向东北线回援,从而进一步起到了牵制敌军的作用,有力的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

在红25军长征的同时,原根据地的革命力量和斗争形式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牵制了敌人的部分力量,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长征。红25军长征后,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的革命力量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当时敌人虽调动部分兵力西去追缴红25军,但是,集中在根据地的各类敌人,仍有11万之众,他们对根据地实行“清剿”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一举消灭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和地方武装。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鄂豫皖省委以留在根据地的地方武装为基础,重建了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25军先后实行的2次战略转移,都是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的,不仅在最初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时,留下了部分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而且在后来撤离鄂豫陕根据地时,也留下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部分武装,组成了鄂豫陕特委和红74师,继续坚持鄂豫陕边的有机战争,使革命旗帜不倒、烈火不熄,有力的牵制了敌人的部分力量,减轻了敌军对我主力红军的压力。

      安徽长征先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简史和重要意义

三、红25军最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准备了可靠的落脚地点,也为党中央最终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915日,红25军在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之后,终于在陕北永坪镇与红2627军会合,胜利的完成了长征。作为先期到达陕北的第1支队伍,红25军对于粉碎敌人的“围剿”、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迎接党中央和红军北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陕北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后,立即投入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并取得胜利,不仅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壮大,又加强了陕甘地区的革命力量,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扫清了障碍。

19351019,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不久,即同红25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跋涉,物资匮乏、非常困难。红25军勒紧裤腰带,千方百计地进行支援,首次送去边币一万元,接着又发动全体战士给中央红军送礼物,从每个连队抽出机枪三挺和部分枪支、弹药,从经济部、卫生部抽出部分衣物、医药用品,送给中央红军,还将芬山、榆林桥战役中新入伍的解放战士,全部补充给中央红军。随后,红25军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与兄弟红军一起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长征先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简史和重要意义

四、红25军长征的“两个唯一”,极大地坚定了广大红军战士的革命信心和决心,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5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成功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队伍。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曾4次试图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都未能实现。最后才决定将陕甘边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红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曾试图3次建立新的根据地,也未能成功。张国焘在强令红四方面军南下途中,曾经提出建立川西根据地的计划,亦没能成功。只有红25军在长征途中,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并获得了成功。红25军进入陕南后,充分利用敌军之间的矛盾,着手创建根据地。1935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陕西葛牌镇召开会议,总结入陕几个月来创建根据地的经验,并把鄂豫皖省委改名为鄂豫陕省委。经过半年的斗争,“成立了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初步建成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根据地的建立,为红25军反围剿的战斗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促进了红25军的发展壮大。

    25军是唯一一支不仅有减员、反而发展壮大了的部队。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一年之久,穿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部队由最初的八万下降到七千二百人;红二方面军长征十一个月,途径6个省,行程两万余里,部队由出发时的近一万七千余人减少到一万一千余人;红四方面军长征19个月,转战三个省,行程万余里,部队由出发时的十万之众减少到四万四千余人。”唯独红25军在长征途中得到了发展壮大,部队由出发时的2900余人上升到结束时的4000余人。

 红25的一系列特殊胜利,使总体处在革命高潮、暂时跌入低谷的中国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党中央及红军队伍和苏区人民在红25军的鼓舞与影响下,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胡遵远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才招聘- 广告服务- 人员认证首页

版权所有:实事求是新闻社 投稿邮箱 ssqsxws2021@163.com   新闻登记号65403059-000-10-21   地址:中国~北京 监督电话:13161461316
欢迎来本社投稿,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