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员工”让生产线变“聪明”(迈向“十五五”的发展图景)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5日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10月22日下午3点,江苏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8.5代液晶面板工厂的中控室电子屏上,不断跳动着一台镀膜修复设备的缺陷画面。“这是生产线上出现了次品,过去出现这种情况,技术人员得反复辨别确认,现在不需要人工去干预,我们的‘数字员工’会处理。”苏州华星公共事务经理章栋梁说。

  说话间,“数字员工”已经行动起来。先是将产品实时画面与缺陷样本库进行比对,迅速找到面板线路上的一处断点,之后下达操作指令,车间内的设备随即对产品开展“激光手术”。几秒钟时间,线路断点就修复完成了。

  如今,苏州华星已将车间内上千台设备和每一条管道,都“克隆”进了中控室的电子屏,由“数字大脑”进行智能化管理。

  “生产一片液晶面板要经过200多道工序,给这样一条工艺复杂的生产线量身定制‘数字大脑’,很不容易。”公司智能制造总监尤伟说。

  2021年,为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公司决定对这条大型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组建了由数十名资深工程师组成的人工智能项目攻关组,尤伟担任牵头人。“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尤伟说。虽然他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可在数字算法方面了解甚少;项目组引进的人才虽精通算法,但在面板生产工艺方面却是门外汉。

  为解决这一难题,尤伟钻研起数字算法。慢慢地,他提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需求越来越专业,大家一听便懂,配合变得默契起来。

  转型的过程,一路都在爬坡过坎。尤伟回忆,“数字员工”刚上线进行测试时,表现不尽如人意。比如,当次品面板上出现黑点,“数字员工”常常分不清是异物还是断线。

  为了让“数字员工”变得“聪明”,项目组一边投喂大量场景数据,一边继续优化算法。尝试了上千种方案后,系统终于调试到最佳状态,可以精准判断各类面板微观缺陷原因并作出修复决策。“有时比老师傅还靠谱。”公司生产主管尤昊说,“前段时间,系统通过分析一台重要设备的扭矩、震动、压力等多维度实时数据,发现设备存在故障风险并发出预警,让我们能提前介入,避免了损失。”

  在苏州华星,人工智能应用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设备运维的全过程,好比公司有了聪明的脑、锐利的眼、灵巧的手。和转型前对比,公司良品率从95%提升到98%,运营成本降低7.74%,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23.91%。“生产线改造前,从一片玻璃基板到一片液晶面板,生产周期起码要七八天。有了‘数字大脑’后,4天就能完成。”章栋梁说。

矢志不移坚持创新

尤 伟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2021年,我们开始对产线进行大规模“智改数转网联”。刚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想着这么大一条生产线,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

业内没有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些年搞研发,走过弯路,付出很多,好在结果让人振奋——尽管产线规模没有扩大,但企业这几年的利润却增长了不少。

一路走来,我越来越体会到,只有矢志不移坚持创新,敢于去闯一个个的“无人区”,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激流勇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接下来,我们还要加速推进数字化建设,锚定“全球领先的智能显示企业”的愿景,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为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总监,本报记者王伟健采访整理)

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专家点评)

李 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具备了较大的规模、较低的成本、较好的配套和较强的资源等优势。

“十四五”时期,通过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高端化方面,传统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优质产品畅销全球;智能化方面,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绿色化方面,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融合化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之中,推动传统制造业从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十五五”时期是完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要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从规模发展向价值创造转型。要加强技术赋能和标准引领,用好新型技术改造、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工具,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住制造业发展“基本盘”。

(作者为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本报记者刘温馨采访整理)


本期统筹:祁嘉润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5日 05 版)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才招聘- 广告服务- 人员认证首页

版权所有:实事求是新闻社 投稿邮箱 ssqsxws2021@163.com   新闻登记号65403059-000-10-21   地址:中国~北京 监督电话:13161461316
欢迎来本社投稿,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