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抢占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加快科技布局,通过规划引导、基金赋能等产业培育举措,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信息、氢能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这不仅有力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向高端化迈进,也为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十五五”期间,应在顶层设计、梯次布局重点领域方向等方面重点发力,促进未来产业向高、向深、向实发展。
我国未来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顶层设计引领,鼓励地方多元探索,聚力前沿技术攻坚,推动创新主体协同,并持续深化改革机制、拓展应用场景,未来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各部委积极推进未来产业发展。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会同有关方面,提前布局并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2022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复《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及培育名单》。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截至2025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部署100多项“揭榜挂帅”攻关任务,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时,各地依据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率先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等,部分地区开展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建设工作。
二是前沿技术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如西湖大学和西湖实验室共建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技术验证、商业验证、成果转化和产业赋能等全链条服务,截至2025年8月,该中心参与培育孵化生物医药科技企业26家。另一方面,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具身智能、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关键技术的点状突破逐步转化为实际产品。
三是创新主体活跃,全面创新的氛围逐步形成。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并筹备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央企建立创新联合体。航天科工、中国电科、中国移动、中国电子等央企以及华为、百度等科技领军企业组建空天科技、6G、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和支撑体系。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一方面,政府财政投资模式不断创新。例如,合肥市以政府投资基金为主,配合财政金融产品,通过市属基金管理平台的运营以及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助力未来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场景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多地积极建设应用场景促进中心,系统构建“场景挖掘—发布—对接—推广—支持”的全流程推进机制,打通“技术催生新需求”和“需求引导新技术”的双向通道。
四方面发力加速未来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产业部分领域存在“一哄而上”现象;技术策源和转化路径不够清晰;应用场景创新和开放不足,产业生态有待完善,资金、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参与度有待提升。为系统推进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十五五”期间,应在以下四方面重点发力,促进未来产业向高、向深、向实发展。
一是顶层设计、梯次布局重点领域方向。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制定国家未来产业专项规划,为未来产业发展绘制清晰蓝图。根据不同领域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基础,梯次布局未来产业。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超前部署一批颠覆性技术领域,孵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未来产业企业,全面打造迭代创新型未来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地区立足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应用场景,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赋能创新型未来产业。
二是源头发力,依托创新力量做强技术策源。构建从技术预见、组织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多主体协同的未来产业技术策源体系。聚焦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企业等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技术挖掘甄别机制,前瞻研判并筛选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路线,建立未来技术动态清单。组建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根据技术特性和发展阶段,差异化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并行、联合攻关、长期资助等不同的攻关组织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环节,建设多层次创新平台和载体。围绕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成果“沿途下蛋、就地孵化”,创新政府采购与成果转化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
三是场景创新,集聚多元主体推动应用落地。一方面,建立机制化的场景开放体系。引导有条件的主体开放场景,构建择优培育的应用场景对接机制,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模式,建立常态化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清单征集、发布、遴选机制,推动未来产业培育从“给政策”“给项目”向“给机会”转变。另一方面,打造多层次的示范应用体系,面向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等前沿技术开发,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系化的试验验证场景。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等领域,结合产业化项目实施,建设一批服务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的示范应用场景,加速产业化与市场培育。依托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载体,布局一批场景创新试验区。加快典型场景示范推动规模化发展,定期遴选并推广一批优秀场景解决方案,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等融合型场景建设。
四是要素集聚,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做大做强政府科技产业类引导基金,探索形成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社会资金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机制。加大技术经理人等复合型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未来技术学院等,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围绕重点领域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资源,构建全周期数据支撑体系。依托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领域专用数据库,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探索构建“AI+数据+技术转化”平台,打通跨域数据和知识壁垒,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创新治理模式,打造开放包容环境。建立边孵化边调整的市场导引制度,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放宽准入,鼓励多元经营主体布局,打破“玻璃门”。秉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理念,试行“沙盒”监管。建立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识别和动态调整机制,全方位为未来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手机版
| 综合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