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三句话、六个字,读懂“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英雄壮举

来源:中实社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5日    

中国实事求是新闻社安徽电(首席记者侯震斌 王红卫 赵建军 刘锦华)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处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与长江中游重要城市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实社:三句话、六个字,读懂“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英雄壮举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1946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6月至1947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110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性的胜利创造条件,揭开了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6月,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由430万人下降为370余万,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在战略全局上也仍然保持进攻态势,但因机动兵力不足,在东北和华北战场已转为守势。在南部战线,除对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军区实行重点进攻外,鲁西南、豫皖苏边界直至大别山地区兵力薄弱,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态势;又因整师整旅地不断被歼,士气日益低落,官兵厌战情绪增长,战斗力明显下降,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已陷入困境。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上升到195万人,虽然在兵力上仍居劣势,但握有战略机动力量;在战略全局上除陕北、山东战场尚处防御地位外,其它各战场已逐步转入战略性反攻;部队士气高涨,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后方日趋巩固。但大部分解放区遭受战争破坏,人力物力损耗巨大。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人民解放军不能持久作战的战略企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停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并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置于鄂豫皖三省边界、战略地位重要、国民党军防御薄弱的大别山地区。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5月上旬结束豫北攻势作战后,经充分准备,于630日夜,在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旅的接应下,从山东省阳谷以东的张秋镇至菏泽以北的临濮集之间150多公里的战线上,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接着,采取攻其一点(郓城)、吸其来援(金乡)、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发起鲁西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四个整编师师部、九个半旅约6万人,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挺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   

 1千里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当时军委的战略意图是:以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由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主力为右后军,趁胡宗南陷在陕北,豫西敌军处境不利的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从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创建豫陕鄂根据地;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两翼牵制是:彭德怀率领陕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地区,调动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北上;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引向海边。中共中央一再要求做到:两翼配合中间,三军确保主力。周恩来曾说:“刘邓直插大别山,朝蒋介石的胸膛刺进一刀!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再砍他一刀!陈毅、粟裕大军进入鲁西南,挺进豫西,再扎他一刀!这三路大军,在战略上就布成了‘品’字阵势,互为犄角,协力配合,在南起长江,北至黄河,西从汉水,东到黄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刘邓大军与随后挺进豫西、豫皖苏的陈谢、陈粟两路大军,形成“品”字形阵势,它们互为犄角,以鼎足之势,直逼国民党长江防线,使广大中原地区成为夺取全面胜利的前进基地 

194787日,刘伯承、邓小平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指示,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然甩开敌军,分兵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起来容易,可是让一支大军孤军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后方,没有补给,的确是很危险的一着棋。毛主席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这着棋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巨大气魄,但实现这个战略意图,要有刘邓这样既有军事才能,同时又顾全大局的指挥员。 

鲁西南战役后,刘邓大军需要休整,但接到毛泽东“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后,刘邓二话没说,不到10天,即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当时面临的困难是绝对难于想象的。前面有强大的敌人在堵,和黄泛区等等障碍,后有敌军在追,天上飞机轰炸,弹药给养也供给不上,刘邓大军被迫放弃了所有重武器和辎重,以“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克服重重困难挺进大别山。 

从开始进军大别山,到在大别山立足以至建立起根据地,刘邓面临着极其残酷的困难,因为大别山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和根据地。刘邓所带部队的老底子,就是徐向前元帅多年培养的红四方面军,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现在老红军、老部队回了家乡,谁不想打好仗、做好群众工作、站稳脚跟呢?可大别山在国民党统治下已搞得贫困不堪,加之历史上有我们部队的四出大别山(一是红四方面军西征,二是徐海东到陕北,三是高敬亭东进,四是李先念突围),有点年纪的人都很懂革命理论,当我们给群众做工作,讲到分配土地时,群众说:“不用你分,我们1927年就分好了。”“在我们大别山,你们有过四次走出,没有一次不是搞到箩里精光(罗山、礼山、经扶、光山),最后还要到剥皮(陂皮河)才走的。鬼才相信你们旱鸭子(北方人)不走。”

说来,大别山人民真得够苦的!红四方面军撤离后,国民党对其进行了极为残酷的镇压围剿,常常是十里无人烟,到处无鸡鸣.老百姓生活已经无法维持,刘邓大军进入后,老百姓不敢接近,怕国民党报复,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一面作战、一面开展地方工作,发动党员和骨干群众进行土改,镇压地主,打击土匪,严明军纪。 

11月,共歼敌3万余人,发动群众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一部分青年开始参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初步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因为这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刘邓就带头纺纱织布制作军衣、冬装。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刘邓在大别山终于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党中央指出的最理想的前途。刘邓曾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战场就可以减轻些,更多地消灭敌人。刘邓这种勇挑重担、顾全大局的观念,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要在大别山站稳脚,刘邓把高度集中的大部队撒开,变成麻雀满天飞,准备在半年里同蜂拥而来的敌人周旋几个回合。当这种周旋进行到第三个回合时,蒋介石动用4个整编师、33个旅的绝对优势兵力,命令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统一指挥,采取强大纵队寻找我主力决战的战法,企图将我军一网打尽。

2、兵分两路游击战

坚守大别山的关键时刻到了! 刘邓部队此时吸引了国民党大批军力,大大减轻了陕北的军事压力。 

这时在外线,有陈粟、陈谢两军在郑州至信阳段发起攻击战役支援刘邓,以调动大别山的敌人。大别山的部队,一方面继续坚持内线作战,同时决定在外线再开辟三个战场,以求彻底撕破敌人的阵势。刘邓命令南下的后续部队十纵和十二纵分别向桐柏区(大洪山、桐柏山)和江汉区挺进,同时命一纵由大别山内线向北转出,前进500里,北渡淮河、在淮西展开。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刘邓二人又分开了。邓小平同李先念、李达组成前线指挥所,指挥大别山内线开展游击战争。刘伯承、张际春率后方指挥部随一纵转移至淮河以北,指挥外线各纵。 

1210日夜晚,刘邓二人在王家湾(黄陂站西北)分别。邓小平说:我到底比你年轻,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刘伯承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频繁,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 

当天夜晚宿营,刘伯承率领的野战军直属机关、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即与敌军混住在一起。真巧,刘伯承住的是一个没有敌人的小村庄叫何小岩。这时敌我都没有发现对方,因为双方都疲劳不堪了。当大家听到了北面的零星枪声后,各个机关分队立即闪电般地集合起来,迅速向南走。此时已听到北面担任掩护任务的一纵方向机枪声、炮声大作,敌机也很快来到我军上空盘旋。天亮了,只因云低雾大,敌机才始终未发现我军。 

邓小平那里,当晚听到北面的枪炮时担心得很,估计刘伯承遇到了敌情,马上令六纵派一支部队向北策应,以吸引敌人到南面来。直至接到报来的平安电报,他才完全放下心来。 

这以后,敌人在大别山处处围攻,处处扑空,处处受到邓小平在内线指挥的或集中或分散的部队的打击,驻广济的敌青年军一部被我歼灭。在外线,一纵卡住了淮河,在淮西十几个县展开。进入江汉区的部队越过汉水直抵潜江、石,威胁了武汉,威胁了敌人的长江防线和大巴山防线。十纵和十二纵先后创建了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吸引大别山的敌军向外扩散。

刘邓虽然分成了两个指挥部,但在上报下发的电报中,这一点从未露出来,一切电报仍是签署“刘邓”二字。这时留在大别山的邓小平政委,发了不少关于战略战术的指示电报,都是签署“刘邓”二字。直到他们快要重新会合的时候,刘、邓才分别向中央、军委发了一份个人署名的电报。 

经过我军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内外配合,积极作战,四个月歼敌19.5万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长江、淮河、汉水之间的新的中原解放区,把南线敌军总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调动和吸引到中原战场,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至此,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已届完成。 

 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战略行动,对推动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积极作用,为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丰功伟绩。

一是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局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钳形战线上给予粉碎性一击,敌之黄河防线为之崩溃,不得不退到长江一线,迫使蒋介石进行两面作战:一面继续向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进攻,一面又不得不从前线抽调兵力回援大别山。这样就有力地配合了山东、陕北战场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把解放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敌人则变为战略防御。

二是主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在中原地区展开攻势,恢复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不得不从南线之守备兵力中抽调五分之三的兵力在中原与解放军打争夺战。这样以来,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蒋介石之兵源、饷源、财源为人民军队所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破坏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生存条件的恶毒计划。

三是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淮海大决战创造了条件。刘邓大军南下,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继之,刘邓、陈粟、陈谢三军以大别山根据地为基础,逐鹿中原、大量歼敌,逐步恢复和扩大中原解放区。到19487月底,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已歼敌正规军20万人以上,摧毁国民党专署、县府100多个,解放了拥有4500万人口的广大中原地区。中原解放区的巩固,为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

四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刘邓大军为前锋和支柱,陈粟、陈谢大军为两翼,三支大军犹如三把利剑直插敌人胸膛,不仅对改变解放战争全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而且深入到敌区腹地、打乱了蒋介石的整个战略部署,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刘伯承、邓小平创造性地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率军远离后方,以千里跃进的独特形式,开辟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一个光辉的发展,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才招聘- 广告服务- 人员认证首页

版权所有:实事求是新闻社 投稿邮箱 ssqsxws2021@163.com   新闻登记号65403059-000-10-21   地址:中国~北京 监督电话:13161461316
欢迎来本社投稿,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