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安徽:老红军张泰升的战斗人生

来源:实事求是新闻社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1日    

中国实事求是新闻社安徽讯(首席记者侯震斌 特约记者赵建军 胡遵远 郭永昌 郭立 贾海亮)张泰升又名张太升),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南征北战,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红军,的一生,多次遭遇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历经血雨腥风充满神秘传奇。他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是,却像一本让人受益长智教科书,非常值得大家去追忆、去感悟,他的很多精神和高尚品质,都值得人们去传承、去弘扬。

          中实社安徽:老红军张泰升的战斗人生
   
张泰升,13岁时参加红军,先后三过雪山草地,参加了北上抗日、西路军西征,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1958年台海“8.13炮战”他的一生,就是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

(一) 少小离家当红军

    1918427日(农历317日),张泰升河南省商城县南溪乡南塘村(现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一位叫张少勋的农民家里,排行第三。

    张少勋一家八口,全靠务农为生,由于家中自有的耕地不到1亩,所以让大家都能有口饭吃,张少勋只得再去向地主租地耕种。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地干,除了向地主交租外,家里所剩无己,一年的辛苦只能勉强饱肚子。当张少勋瞅着这个刚刚来到人世的男婴时,他的内心涌出一股期盼,期盼着这个孩子将来能给贫寒之家带来好运。于是,识字不多的张少勋便给起了“泰升”名字,还给他取了乳名——“发子”。“泰”、“升”、“发”这3个字,寄托着张少勋一家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南塘村位于绵延千里的大别山深处,村有两座大山——挥旗山和老虎山,这里是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好地方。“发子”渐渐长大了,平日里,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跑到山上的树林里“捉迷藏”。不过,这样快乐的童年并没有持续多久,8岁时,“发子”便被父亲送进了村子里的小学堂。整天和土地打交道的张少勋知道:儿子要想从这块贫瘠的土地走出去,要想以后能出人头地,不念书是不行的。

    在小学堂里,“发子”开始摇头晃脑地背诵起“人之初”,他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叫作廖静民的教书先生。27岁的廖静民是张家的远亲,长得眉清目秀,书生气十足,他特别喜欢活泼好动“发子”,经常他讲大山外面的故事。不过,年幼的“发子”并不知道,他的这位“亲戚老师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

   “发子”在小学堂里念书的时候,正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时期。一批批头戴八角帽、身穿土蓝布军服的红军战士,开始频繁进出南塘以及附近的几座山村。大别山下,到处可以看见迎风招展的红旗,到处可以听见声震云宵的嘹亮歌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让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许多村民纷纷报名参加红军。“发子”的爸爸、妈妈参加了农会,他的二哥张泰均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成了一名司务长。年纪尚小的“发子”,也和小学堂里其他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加入了“儿童团”。

    1929年底,红四方面军成立了皖西北银行。次年,根据父母的安排,年仅13岁的“发子”,便跟随着教书先生廖静民,离开了家乡,来到位于槐树湾响山寺附近的皖西北银行财务科当名勤务员。廖静民担任财务科科长,“发子”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廖科长端茶倒水,做些勤杂事务。张少勋之所以儿子随廖静民前往皖西北银行,除了信任这位远亲外,也希望儿子能在银行里学点“生意经”,长大后能经商致富。不过,张少勋并不太清楚,皖西北银行其实就是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即后勤部)的一个下属部门,而自己寄予了颇多希望的“发子”,从此成了中国工农红军这支英雄队伍里的一名“红小鬼”了。

   

           (二)历尽千辛去长征

    1931年底到次年5月,徐向前、陈昌浩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地区,接连打了几场漂亮的“歼灭战”。19327月,恼羞成怒的蒋介石调集50多万人马,向红四方面军发规模大的“围剿”。为保存实力争取主动,红四方面军主力主动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四川、陕西边界地区转移。临行前,张少勋特地从南塘村赶到槐树湾,提着糕点来看望儿子父子两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站住脚跟后,迅速与川东游击军会合,部队很快就3万人发展到8万人,并扩编5个军。19353月,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于329日攻克苍溪、阆中一带,火速造船100余艘,抢渡嘉陵江,随后开始了伟大的长征。

    193561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抵达四川懋功,与先期到达这里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71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后,中央制定了“夏洮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军,其中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然而,身为左路军领导人之一的张国焘,此时却打起了分裂党的“小算盘”。这年9月,张国焘擅自决定:红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

    当时的张泰升,只是红军队伍中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决定,很快便使部队中弥散出一种诡秘的气氛,但张泰升他们并不清楚在红军的最高层究竟发生了什么摩擦。在部队已经开始向茫茫草地进发的时候,张泰升和战友们突然接到命令:立即南下,“打到成都吃大米”!

    南下途中,张泰升随战友们一起,开始了对自己人生中遭遇到的第一座皑皑雪山——夹金山的征服。

    夹金山雄峙于四川甘孜、阿坝和雅安3地的交界处,海拔4000余米,山上气候恶劣,积雪终年不化,山下的宝兴河波涛汹涌,涛声如雷霆万钧,久久地回荡在九天之外。

    小在山沟里长大的张泰升,和许多战士一样,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雪。来到夹金山脚下,他们抬头仰望着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只见雪连着天天连着雪,一个个都兴奋地跳了起来。然而,这样的兴奋很快就被刺骨的严寒给驱散了,不大一会儿,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就开始打起了哆嗦。为防寒,部队特地给每名战士分发了几颗红辣椒,叮嘱大家在挨冻时放进嘴里嚼上几口。

    由于夹金山每天下午都是狂风呼啸冰雹满天,因此要翻山,必须赶在中午的12时之前。张泰升把红辣椒塞进了上衣口袋,咬紧牙关打着寒战,随部队一起向山顶奋力攀去。“大家注意了!一定要跟上前面的队伍,脚千万不能停下!”从队伍的前方,不断传来这样提醒的声音。爬到半山腰时,突然,张泰升的眼前一片雪白,仿佛置身于浓浓的雾气之中,什么也看不清了,周围的战友们也都在转眼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后来才知道,这是“高山反应”的一种典型症状——“雪盲”。他努力摸索着向山顶爬去,嘴里一阵阵地往外冒着酸水,一阵恶心之后,便“扑通”一声,栽倒在了雪地上。等张泰升醒过来时,他发现自己已经随着部队了夹金山的山顶。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被战友们给“抬”上山的。

    下山时,战士们排起长队,沿着光滑如镜的冰面,朝山下径直滑去。张泰升往夹金山的两侧望下去,的只有万丈深渊。他心里一阵哆嗦,但也顾不得多想,就鼓起勇气深地吸一口气,朝着山下奋力滑去。滑在他身边的,是一位背上背着大铁锅的炊事员,由于滑偏了方向,这名炊事员一下滑入夹金山旁的深渊之中,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天后,部队又来到了第二座雪山——党岭山的山脚下。党岭山气候异常恶劣山高坡陡,当地的藏民们惊称这座山是“鸟儿也飞不过去”的“神山”。部队要翻越这座高山,必须花费两天的时间。爬至半山腰时,夜幕降临了,夜晚的党岭山,袭来了阵阵寒气。徐向前总指挥发出了“就地宿营”的命令。

    战士们用大刀砍下山上的野树枝,在山坡上搭起了帐蓬。一堆堆篝火点燃了,大家围聚在篝火前,尽情取暖。张泰升和战友们一起,就着冰水,吃起了赞巴(即“炒面”)。为了驱寒,不少战士还在篝火前打起“转转”,前胸烤暖了,再转过身烤后背,被戏称为“烤烧饼”;也有许多战士为防止冻伤,背着枪在原地踏起步来,很快,雪地上的终年积雪,就被踩出了一个个的“雪水”。

然而,尽管想尽了驱寒的办法,还是有一些战士没能熬过寒冷的长夜。天色微明时,张泰升发现,雪地上已经横七竖八地躺倒了不少战友,他们都是被冻死的。临出发前,泪流满面的张泰升与战友们一起,用积雪将这些死去的战友掩埋了起来,并在堆起的大雪堆上,放置了一顶红军的八角帽

刚刚往雪山顶上爬了没多久,突然,山顶上猛地下起了“暴雪”。“遇到雪崩了,大家注意!”话音未落“暴雪”便凶狠地砸了下来。一些战士因为躲闪不及,瞬间便葬身在了大雪之中。而从雪崩下捡回一条性命的张泰升,很快又受到了“雪盲”的困扰。不过这一次,有战友给他出了个好主意:解开绑腿,系在腰间,再让前面的战友牵着爬山。就是这样一个好办法,使张泰升被安安稳稳地“牵”过了党岭山。

    然而,当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历经艰辛,一路奔波到距离成都仅100多公里的地方时,却遭遇到了蒋介石调集的20万重兵的猛烈阻击。短短7天之内,红四方面军就损失了1万多官兵。

    19366月,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地区与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后组建为红二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接受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任命。

    于是,红四方面军又掉转头来,再次挥师北上,并开始了对茫茫草地的第二次跨越。

    这片大草地纵横800里,抬眼望去无边无际,既看不见一颗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在张泰升眼里,这草地就像位“多变的少女”,一会儿烈日炎炎,一会儿雨雾交加,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狂风呼啸。草地上到处是如胶似漆、深不可测的烂泥行军中,后面的战士只能紧跟着前面战士留下的脚印前进,稍不留神踏偏了草皮,就会立即陷入充满恶臭的沼泽中去,只要陷进沼泽,任凭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再想一个人拔出腿来。张泰升好几次碰上了这样的“倒霉事”,幸好靠着战友们的救助,总算脱离了危险。然而,不少战士没有这么幸运,踩入沼泽后,还没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整个身体便在刹那间沉入泥潭,再也出不来了。

    7天后,疲惫不堪的张泰升,终于和战友们一起胜利地走出了大草地,他光着两只脚,扎扎实实地踏在了硬梆梆的黄土地上。过草地后,红四方面军减员高达三分之一!

    1936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抵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太行山上打鬼子

   19405月,张泰升被分配到驻扎在太行山区的八路军129师总部炮兵团,担任三营九连的一名炮兵排长。

    同年8月,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争取华北战局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105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向华北日军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破袭战。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百团大战”。张泰升所在的129师总部炮兵团参加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战。

    8月下旬,战斗打响了

    总部炮兵团接到命令:全力支援步兵攻打榆次县城。榆次县城座落在山西中部,是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战略枢纽,汾河的支流潇河贯穿其间。在强大炮火的支援下,八路军很快便领了城门,日军丢弃城门后,全部龟缩到了炮楼。张泰升指挥战士们向日军的炮楼展开了猛烈的炮击,但由于火炮平架在地面上,几发炮弹射出后,躲炮楼内的日军,却毫发无损。眼看步兵就要发起新一轮的进攻了,怎么办?情急之下,张泰升便和战士们一起,将火炮抬到了狭窄的城楼上,这样,躲藏在炮楼里的日军,就彻底地暴露在八路军的火炮之下了。“轰隆隆——”随着火炮发射时发出的巨响,日军的炮楼土崩瓦解了。不过,令张泰升没有想到的是,这几发炮弹发射出去后,由于后座力过猛,火炮的一只轮子,竟然被震掉到了城楼底下,闹出了一个有趣的战地“笑话”。

    在攻打太古县城时,由于炮弹越来越少了,上级指示张泰升:一定要百发百中,绝不能浪费炮弹。张泰升于是和战士们一起,乘着夜色将大炮悄悄推行到距离日军炮楼仅有数百米远的高梁地里。然后,大家把高梁地悉数铲平,瞄准目标,狠狠地向日军的炮楼轰了出去。谁知这第一炮,竟然是颗“哑弹”,炮弹径直地从炮楼中穿了过去。不过,令大家高兴的是,这颗“哑弹”尽管没有爆炸,但却将炮楼打穿了一个大窟窿,日军的炮楼在一阵摇晃之后,轰然倒塌了。

    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八路军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800多次,击毙日军2万多人。这场大战,成为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战期间独立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经典战役。

        挺进中原见乡亲

   解放战争打响之后,八路军129师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政委是邓小平。19459月至11月,蒋介石在美国的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先后取得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的胜利,歼敌25千多人。张泰升参加了这两场战役,战役结束后,他被提升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炮兵营副营长。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泰升一直随主力部队转战于陇海路周边地区,并先后参加了多场重大战役。

    为“把战争引向蒋管区”,19476月,中共中央发布命令:刘邓大军四个纵队共13万人马,由鲁西南出发,千里跃进大别山,“将一把钢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张泰升所在的二纵主力部队奉命发起了对商城的进攻,在攻克了商城之后,二纵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势如破竹,攻城略地,浩浩荡荡地向着大别山挺进。1947年,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部队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前进到了黄泛区的北侧。

     刘邓大军的挺进行动被蒋介石发现,他赶紧调集了大批军队围追堵截。遍地齐膝的污泥,加上天空中敌机的轰炸和低空扫射,使部队的行动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此时,刘伯承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迈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泥泞和积水中并肩携手,艰难地跋涉前进;而张泰升则沉着地指挥着大家,将火炮抬过头顶,雄纠纠地淌过了这片“泥海”。

    越过黄泛区,部队挥戈南下,经过数次战役后,顺利进入大别山区腹地。考虑到山地作战的需要,张泰山根据上级命令,指挥战士们将大炮全部埋进了大山中。大别山,还将有新的任务在等待着他。

    再往前走,就是张泰升小时候经常玩耍嬉戏的挥旗山和老虎山了。“终于回家了!”离家乡越近,骑在马背上的张泰升心里就越不是滋味——是啊,自己打小离家,掐指一算,已经有整整17个年头了。家中的亲人们,你们可都安康?

    行至南塘村头,张泰升按照习俗下了马,牵着缰绳步行走进了村,只见家家户户门窗紧闭,村子里也见不到一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张泰升才知道:原来,见村头来了这么多的军队,不少村民还误以为又是国民党军来抓壮丁了,都纷纷躲藏了起来。

    张泰升凭着记忆找到了自己的家,家还在原先的地方,甚至连房门前的老树也依然挺立着。他悄然走近家门,轻轻地拍了拍房门,问:“老乡,请问这户人家是不是姓张啊?”这时,一位面色惊慌的老农,从房中走了出来,他看着眼前这位牵马的“大官”,点了点头说:“这户就姓张,‘老总’要找谁呀?”

    看见这位老农,张泰升的眼睛一下子就潮湿了,他一把抓住老农的手,激动地说:“爸,是我,我是泰升啊!”可张少勋此刻却迟疑着,半天也不敢说一句话,良久,他才怯怯地问:“‘老总’,你说你是泰升,我可不敢认哪!如果你真是泰升,那你说说看,你的小名叫什么?”看来,历经17年战火洗礼的张泰升,外表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自己的亲人,也是相见不相识了。张泰升听罢忙说:“爸爸,我就是当年的‘发子’啊!”说话时,他的声音不住地颤抖着。

    父子俩人的谈话,把张泰升的小弟从屋内吸引了出来。见门外的“老总”自称是自己的哥哥,小弟便说:“我哥哥小时候曾经被马蜂叮过,左腿上有一块疤,你如果真是我哥哥,就把腿伸出来让我们看看。”张泰升连忙把左腿伸了出来,父亲和弟弟瞅见了那块伤疤,三个人当即抱成一团,放声痛哭。

    村里的乡亲纷纷走出了家门,张泰升站在高地上,大声地对群众说:“乡亲们,我们就是当年的工农红军,大家不要怕,南塘已经解放了!”

    进入大别山后,部队首长考虑到张泰升是当地人,有利于开展地方工作,便将他从二纵炮兵营调入金寨县武装大队担任副大队长。1948年春,金寨县武装大队与商城县武装大队合编,组建成金商大队,张泰升又受命担任了该支队参谋长。淮海战役结束后,张泰升奉命返回第四野战军,并协助组建了湖北省军区炮兵营,张泰升任营长,直至新中国成立。

解放前夕,张泰升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样的年纪,在当时算得上“大龄青年”了。眼看革命就要胜利了,首长们也开始关心起张泰升个人的终身大事来。一位首长为他说起了媒:“泰升,怎么还打着‘光棍’啊?我来给你介绍个对象,这姑娘是护理员,人不错,感兴趣不?”这位首长要介绍的对象,名叫赵春玲,这年才刚满17岁,来自河北农村,参军没多久,是总部后勤部的一位护理员。张泰升也和这位姑娘打过照面,虽然两人没说上过几句话,但心里早就有了好感。张泰升说:“哪个小赵啊?是不是那个护理员,我早知道了!”就这样,一位老兵、一位新兵,后来便结了婚成了家,还养育了33女共6个孩子,相濡以沫共度一生(本文参考了朱晓凯的《激情,燃烧在大江南北》一文)

  胡遵远  张忠平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才招聘- 广告服务- 人员认证首页

版权所有:实事求是新闻社 投稿邮箱 ssqsxws2021@163.com   新闻登记号65403059-000-10-21   地址:中国~北京 监督电话:13161461316
欢迎来本社投稿,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